2018年以來,我國電化學儲能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其中電網側儲能新增裝機比重首次超過用戶側,占比達到42.85%。但進入2019年,儲能產業罕見下滑,一季度,國內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的裝機規模僅為50.5兆瓦,同比下降13.7%,環比更是下降84.2%。
我國電力儲能的市場前景如何?儲能商業化之路還要走多遠?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儲能研究所所長劉明義認為,當前,我國電力行業儲能正呈現出平穩發展態勢,突破安全和技術的關口后,儲能的商業化應用市場潛力巨大。
儲能成電力行業“新寵”
儲能是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統、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技術。隨著各國政府對儲能產業的相關支持政策陸續出臺,儲能市場投資規模不斷加大,產業鏈布局不斷完善,商業模式日趨多元,應用場景加速延伸。
電能具有發輸供用實時平衡的特點,儲能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電力工業即發即用的傳統模式。當前,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細分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接入儲能、電網調峰、調頻儲能、配電側分布式儲能和用戶側分布式微網儲能。
近年來,我國儲能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11~2018年,儲能年均增長率約為50%。從裝機規模看,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1.3吉瓦,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7.3%。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29.99吉瓦;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位列第二;從地域分布看,抽水蓄能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南方電網經營區內各省份和華北地區,電化學儲能則主要集中于新能源富集地區和負荷中心地區;從應用場景看,抽水蓄能主要在電網側承擔調頻、事故備用、黑啟動等任務,電化學儲能則在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都有應用。
劉明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物理儲能的優勢在于全生命周期造價低、安全性高,同時可以做大規模。他認為,抽水蓄能仍然是目前最成熟、最經濟的儲能技術,短期內,在儲能應用中仍將占據主導地位。而相較于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效率更高、配置靈活、響應更快速,目前,各種應用場景正不斷被開發出來。
近年來,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迅猛增長,棄水、棄風、棄光等問題日益突出,而儲能是解決這些問題最具有前景的技術。“對電力行業而言,儲能并不是剛需,如何發揮儲能優勢,使它成為必需品,可再生能源是一個重要的點。在以清潔化、低碳化為總體目標的能源轉型發展之路上,我國需要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儲能在提升電網靈活性、安全性、穩定性,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新能源發電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儲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劉明義表示。
儲能技術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推動非化石能源大規模的應用,更有利于推進我國在全球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及國際影響力。讓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藍圖成為現實,必須加快儲能技術與產業的發展。
越是市場過熱之時,越需要冷靜思考。儲能產業背后的商業模式、市場機制、安全標準等是否足夠健全、能否支撐儲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成儲能產業真正商業化發展的條件是否具備等都是現階段需要透過項目建設熱潮進行深思的問題。
目前,儲能已經逐漸從電力行業的“新生兒”成長為“新寵”,通過近兩年總體發展的現狀來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仍維持增長,只是發展速度稍有波動。劉明義認為,一個新興市場出現這種情況十分正常,市場過熱發展反而不利于企業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直線高速增長并非好事。
“儲能+可再生能源”組合模式是最大亮點
近年來,隨著光伏、風電成本的下降,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化應用逐漸成為可能。而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瞬時性和不穩定性以及消納問題嚴重拖慢了行業發展的步伐。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斷提升,而儲能的優勢決定了其與可再生能源發展息息相關。劉明義表示,儲能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是我國乃至全球儲能技術應用的必然發展趨勢。
實際上,國內近幾年已經出現了可再生能源與儲能結合的成功實踐。記者了解到,今年7月,青海全省實現連續15天全部清潔能源供電,打破全清潔能源連續供電時長世界紀錄。全清潔能源供電的背后,除了青海省良好的風光資源條件外,離不開儲能技術的強力支持。據悉,此次參與青海“綠電15日”的儲能電站為魯能海西100兆瓦共享儲能電站,15天內累計放電50.12萬千瓦時,有效發揮了調頻調峰、平衡輸出、緩解波動等作用。目前,除了青海,山西、江蘇、浙江等地區均已開展儲能應用示范等工作,推動儲能與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結合的發展。
據劉明義介紹,華能集團青海格爾木時代新能源光伏儲能電站項目,是中國首座規模最大的商業化光儲電站,主要包含光伏電站1座,儲能電站1座。其中光伏電站容量為50兆瓦,全部采用310瓦多晶組件,設立50個常規集中式1兆瓦子方陣,以5回35千伏電纜電路接入站內35千伏母線,經35千伏線路送至光伏園區110千伏匯集站,經升壓后并入電網。
該電站實現了以儲能技術平滑和調控波動電源、保障新能源發電高比例接入電力系統的成功應用示范,電站的儲能系統與光伏系統的結合,可有效彌補和抑制光伏發電的隨機性、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對改善光伏發電品質,協助電網調峰,平滑輸出電能,提高電網穩定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電站通過兩年多的運行,充分驗證了大規模儲能和新能源聯合運行的良好效果,‘儲能+可再生能源’模式正在不斷發揮效應。”劉明義說。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新疆、甘肅和內蒙古三省區棄風棄光電量超過300億千瓦時,占全國總棄風棄光電量90%以上。在破解這一困局的過程中,儲能的作用進一步凸顯,成為能源市場的“剛需”。西部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因素,清潔能源存在消納難、外送難、調控難等問題,儲能是清潔能源得以充分開發利用的最佳技術支撐和有效的解決途徑,且西部可再生能源對儲能技術應用的推動,勢必將成為中國儲能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華能集團布局的“兩線”、“兩化”戰略,在西部地區建設大型電網友好型清潔能源基地,積極研發大規模儲能技術,在大規模的能源基地配備一定比例的儲能系統,可以有效地起到平滑輸出、基地調峰、提升大型能源基地電能質量的作用。
安全是目前產業亟需解決的難題
2018年7月,韓國全羅南道靈巖風電場儲能電站的火災事故,引發了全球對于儲能系統安全問題的關注。火災爆炸是儲能系統最大的安全風險,此外,來自于電氣系統的高電壓和來自于電池系統的有害化學物質等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如同21世紀初期的光伏產業,當前的電池儲能行業也是一個體量不大但飛速增長的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的電化學儲能新增裝機超過600兆瓦。而截至2017年底,中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才390兆瓦,2018年裝機量已經超越了過去幾年的總和。
過去兩年,儲能市場逐漸升溫,各路資本相繼進入,參差不齊。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不少企業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和客戶一起挖掘市場,找到新型的應用場景,逐步探索出儲能的商業發展模式。在市場不成熟的前提下,從業主、投資商到設備商,更在意的是價格和成本,對產品的風險控制和安全并沒有足夠的認識。
同時,在目前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情況下,安全性成為儲能產業發展所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例如,大功率充放電對電池壽命的影響、頻繁充放對電池剩余電量的影響等。同時,儲能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同的技術路線所發生安全問題的原因不盡相同。
劉明義認為,儲能行業的發展,安全性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目前,儲能的多重價值已初步顯現,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但在安全性方面依然面臨挑戰,未來仍需在技術上打好基礎。
同時,在行業處于大規模應用的初期,儲能電池性能指標模糊、規劃設計簡單、儲能火災消防還欠缺研究和技術支撐,電化學儲能電站的性能及安全還存在很多關鍵問題亟待解決。業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儲能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為電站質量“保駕護航”。
劉明義告訴記者,標準滯后已成為行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儲能行業的國家標準數量還太少,很多工作的開展依舊沒有規范可循,也沒有相應的安全制度與監管。
在經歷過初創期的突飛猛進之后,儲能已經蓄積了一定的市場規模,行業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平臺期,市場發展初期積累的一些問題也開始逐步顯現。起火事件無疑給整個產業敲響了警鐘,安全成為行業必須著手解決的問題。
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突破點
2019年7月1日,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四部門聯合印發《貫徹落實〈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2020年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強先進儲能技術研發,集中攻克瓶頸技術問題,使我國儲能技術在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劉明義指出,儲能行業能否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最根本的是技術創新。要集中攻關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比如變速抽水蓄能技術、大規模新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化學儲電的各種新材料制備技術、相變儲熱材料與高溫儲熱技術、儲能系統集成技術等。
目前,電化學儲能技術憑借其高效率、靈活性、響應速度快等優點,在電力儲能市場逐漸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悉,目前的電化學儲能主要包括電池和電化學電容器的裝置實現儲能,常用的電池有鉛酸電池、鉛炭電池、鈉硫電池、液流電池、鋰離子電池等。
電池儲能作為電能存儲的重要方式,具有功率和能量可根據不同應用需求靈活配置,響應速度快,不受地理資源等外部條件的限制,適合大規模應用和批量化生產等優勢,使得電池儲能在配合集中/分布式新能源并網,電網運行輔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來,各種新型的蓄電池被相繼開發成功,并在電力系統中得到應用。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是以“電網友好型”新能源發電為目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且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輸電工程四位一體的可再生能源綜合示范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建設風電98.5兆瓦、光伏發電40兆瓦和儲能裝置20兆瓦,并配套建設220千伏智能變電站一座。通過大規模儲能電站監控系統實現了對多種儲能設備的協調控制和能量管理,具備平抑可再生電源出力波動、輔助可再生電源按計劃曲線出力及調峰填谷等各項功能。
“目前除抽水蓄能之外,我國儲能技術基礎薄弱,電池研發制造技術等關鍵節點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部分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走向商業化應用還不夠成熟。當務之急,是要統一電池行業和電力行業的認識。”劉明義表示,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使儲能規模化商用成為可能。動力電池制造業研發水平的提升及產能的擴大使儲能產業從中受益。同時,各方研究機構正致力于海水蓄能、新型液流電池、有機鈉離子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的研發,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
市場選擇才是長久之道
2018年以來,我國儲能項目推進加快,近期行業對儲能市場發展偏向樂觀,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對儲能產業發展有利的政策不斷出臺。包括2017年10月《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特別是2018年7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利用峰谷電價差、輔助服務補償等市場化機制,促進儲能發展。利用現代信息、車聯網等技術,鼓勵電動汽車提供儲能服務,并通過峰谷價差獲得收益。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推行居民峰谷電價。二是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效應。我國目前對儲能項目沒有補貼政策,而電動汽車的補貼政策刺激了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產能短期內快速增長,儲能電池成本快速下降。特別是2018年以來,一些電池生產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為保持產能利用率,降價電池銷售價格,從而為儲能提供成本較低的電池供應。
記者了解到,不同于風電、光伏發展初期國家的補貼政策支持,國家對于儲能產業似乎并不打算進行直接的補貼,而是交由市場去決定。在《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中,提出“十三五”期間要使儲能產業達到商業化初期。
劉明義告訴記者,儲能行業想要健康持續發展,最好脫離政府的政策補貼,交由市場自由競爭和選擇。
事實上,在目前的階段,儲能的項目已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商業模式集中于發電側、用戶側以及輔助服務市場。盡管我國還處于電力市場的初級階段,輔助服務補償的價格機制仍不明朗,但在輔助服務提供者、提供方式、調節和評估指標、結算方式等方面已基本形成有章可循的交易機制,因此部分區域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已逐步打開。
儲能商業化之路還要走多遠?
“培育商業模式”已成為儲能行業的關鍵詞。而儲能產業真正實現商業化持續發展,完善的產業政策、健全的市場機制、齊備的安全標準等條件缺一不可。特別是電力市場環境的形成,對儲能商業化發展至關重要。劉明義認為,盡管儲能發展勢頭積極向好,但大部分儲能項目仍處于示范階段,尚未達到商業化應用水平。
“目前,我國儲能商業化應用面臨成本偏高、技術路線不夠成熟、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商業模式不清晰、系統安全性有待提升、缺少價格激勵政策等挑戰。也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需要應對很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劉明義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高且不具備盈利性,是儲能產業化的最大“攔路虎”。絕大部分儲能項目普遍存在建設成本高、盈利能力不足的問題,也缺乏可預期的收益以吸引資本跟進。
那么,在當前的行業發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體現儲能在能源服務中的價值?在劉明義看來,現階段,我國還未形成儲能技術與產業化的政策體系和價格機制,并且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機制也不健全,市場化交易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的建立仍需一定時間。
同時,他指出,積極參與示范項目、推進儲能技術創新,是儲能企業的主要著力點。產業各方要秉承市場開放的思路,創造多元主體參與市場的新局面,以先進的市場化理念推動儲能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一是進一步解決儲能參與市場的身份問題,推動獨立儲能和用戶側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在調度和交易規則層面予以適當明確;二是創造性地實施儲能參與現貨市場交易,創新驗證儲能商業模式;三是豐富市場主體參與電力系統服務的工作機制,改善儲能參與系統服務的補償機制,實現各領域儲能價值的多重體現。
產業發展仍需政策支持,如何挖掘更多的儲能應用價值,提升儲能項目經濟性,是儲能產業當前發展需要關注的焦點。記者了解到,目前,東北、福建、甘肅、新疆、山西、南方區域等省份和地區都出臺輔助服務市場相關文件,鼓勵發電企業、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獨立輔助服務提供商等投資建設電儲能設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儲能服務發展直接關聯制度條件,包括清晰的發展目標、持續的可再生能源激勵計劃、構建儲能標準體系、儲能采購激勵措施等。
我國電力儲能的市場前景如何?儲能商業化之路還要走多遠?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儲能研究所所長劉明義認為,當前,我國電力行業儲能正呈現出平穩發展態勢,突破安全和技術的關口后,儲能的商業化應用市場潛力巨大。
儲能成電力行業“新寵”
儲能是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統、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技術。隨著各國政府對儲能產業的相關支持政策陸續出臺,儲能市場投資規模不斷加大,產業鏈布局不斷完善,商業模式日趨多元,應用場景加速延伸。
電能具有發輸供用實時平衡的特點,儲能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電力工業即發即用的傳統模式。當前,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細分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接入儲能、電網調峰、調頻儲能、配電側分布式儲能和用戶側分布式微網儲能。
近年來,我國儲能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11~2018年,儲能年均增長率約為50%。從裝機規模看,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1.3吉瓦,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7.3%。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29.99吉瓦;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位列第二;從地域分布看,抽水蓄能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南方電網經營區內各省份和華北地區,電化學儲能則主要集中于新能源富集地區和負荷中心地區;從應用場景看,抽水蓄能主要在電網側承擔調頻、事故備用、黑啟動等任務,電化學儲能則在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都有應用。
劉明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物理儲能的優勢在于全生命周期造價低、安全性高,同時可以做大規模。他認為,抽水蓄能仍然是目前最成熟、最經濟的儲能技術,短期內,在儲能應用中仍將占據主導地位。而相較于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效率更高、配置靈活、響應更快速,目前,各種應用場景正不斷被開發出來。
近年來,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迅猛增長,棄水、棄風、棄光等問題日益突出,而儲能是解決這些問題最具有前景的技術。“對電力行業而言,儲能并不是剛需,如何發揮儲能優勢,使它成為必需品,可再生能源是一個重要的點。在以清潔化、低碳化為總體目標的能源轉型發展之路上,我國需要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儲能在提升電網靈活性、安全性、穩定性,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新能源發電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儲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劉明義表示。
儲能技術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推動非化石能源大規模的應用,更有利于推進我國在全球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及國際影響力。讓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藍圖成為現實,必須加快儲能技術與產業的發展。
越是市場過熱之時,越需要冷靜思考。儲能產業背后的商業模式、市場機制、安全標準等是否足夠健全、能否支撐儲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成儲能產業真正商業化發展的條件是否具備等都是現階段需要透過項目建設熱潮進行深思的問題。
目前,儲能已經逐漸從電力行業的“新生兒”成長為“新寵”,通過近兩年總體發展的現狀來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仍維持增長,只是發展速度稍有波動。劉明義認為,一個新興市場出現這種情況十分正常,市場過熱發展反而不利于企業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直線高速增長并非好事。
“儲能+可再生能源”組合模式是最大亮點
近年來,隨著光伏、風電成本的下降,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化應用逐漸成為可能。而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瞬時性和不穩定性以及消納問題嚴重拖慢了行業發展的步伐。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斷提升,而儲能的優勢決定了其與可再生能源發展息息相關。劉明義表示,儲能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是我國乃至全球儲能技術應用的必然發展趨勢。
實際上,國內近幾年已經出現了可再生能源與儲能結合的成功實踐。記者了解到,今年7月,青海全省實現連續15天全部清潔能源供電,打破全清潔能源連續供電時長世界紀錄。全清潔能源供電的背后,除了青海省良好的風光資源條件外,離不開儲能技術的強力支持。據悉,此次參與青海“綠電15日”的儲能電站為魯能海西100兆瓦共享儲能電站,15天內累計放電50.12萬千瓦時,有效發揮了調頻調峰、平衡輸出、緩解波動等作用。目前,除了青海,山西、江蘇、浙江等地區均已開展儲能應用示范等工作,推動儲能與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結合的發展。
據劉明義介紹,華能集團青海格爾木時代新能源光伏儲能電站項目,是中國首座規模最大的商業化光儲電站,主要包含光伏電站1座,儲能電站1座。其中光伏電站容量為50兆瓦,全部采用310瓦多晶組件,設立50個常規集中式1兆瓦子方陣,以5回35千伏電纜電路接入站內35千伏母線,經35千伏線路送至光伏園區110千伏匯集站,經升壓后并入電網。
該電站實現了以儲能技術平滑和調控波動電源、保障新能源發電高比例接入電力系統的成功應用示范,電站的儲能系統與光伏系統的結合,可有效彌補和抑制光伏發電的隨機性、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對改善光伏發電品質,協助電網調峰,平滑輸出電能,提高電網穩定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電站通過兩年多的運行,充分驗證了大規模儲能和新能源聯合運行的良好效果,‘儲能+可再生能源’模式正在不斷發揮效應。”劉明義說。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新疆、甘肅和內蒙古三省區棄風棄光電量超過300億千瓦時,占全國總棄風棄光電量90%以上。在破解這一困局的過程中,儲能的作用進一步凸顯,成為能源市場的“剛需”。西部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因素,清潔能源存在消納難、外送難、調控難等問題,儲能是清潔能源得以充分開發利用的最佳技術支撐和有效的解決途徑,且西部可再生能源對儲能技術應用的推動,勢必將成為中國儲能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華能集團布局的“兩線”、“兩化”戰略,在西部地區建設大型電網友好型清潔能源基地,積極研發大規模儲能技術,在大規模的能源基地配備一定比例的儲能系統,可以有效地起到平滑輸出、基地調峰、提升大型能源基地電能質量的作用。
安全是目前產業亟需解決的難題
2018年7月,韓國全羅南道靈巖風電場儲能電站的火災事故,引發了全球對于儲能系統安全問題的關注。火災爆炸是儲能系統最大的安全風險,此外,來自于電氣系統的高電壓和來自于電池系統的有害化學物質等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如同21世紀初期的光伏產業,當前的電池儲能行業也是一個體量不大但飛速增長的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的電化學儲能新增裝機超過600兆瓦。而截至2017年底,中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才390兆瓦,2018年裝機量已經超越了過去幾年的總和。
過去兩年,儲能市場逐漸升溫,各路資本相繼進入,參差不齊。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不少企業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和客戶一起挖掘市場,找到新型的應用場景,逐步探索出儲能的商業發展模式。在市場不成熟的前提下,從業主、投資商到設備商,更在意的是價格和成本,對產品的風險控制和安全并沒有足夠的認識。
同時,在目前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情況下,安全性成為儲能產業發展所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例如,大功率充放電對電池壽命的影響、頻繁充放對電池剩余電量的影響等。同時,儲能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同的技術路線所發生安全問題的原因不盡相同。
劉明義認為,儲能行業的發展,安全性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目前,儲能的多重價值已初步顯現,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但在安全性方面依然面臨挑戰,未來仍需在技術上打好基礎。
同時,在行業處于大規模應用的初期,儲能電池性能指標模糊、規劃設計簡單、儲能火災消防還欠缺研究和技術支撐,電化學儲能電站的性能及安全還存在很多關鍵問題亟待解決。業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儲能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為電站質量“保駕護航”。
劉明義告訴記者,標準滯后已成為行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儲能行業的國家標準數量還太少,很多工作的開展依舊沒有規范可循,也沒有相應的安全制度與監管。
在經歷過初創期的突飛猛進之后,儲能已經蓄積了一定的市場規模,行業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平臺期,市場發展初期積累的一些問題也開始逐步顯現。起火事件無疑給整個產業敲響了警鐘,安全成為行業必須著手解決的問題。
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突破點
2019年7月1日,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四部門聯合印發《貫徹落實〈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2020年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強先進儲能技術研發,集中攻克瓶頸技術問題,使我國儲能技術在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劉明義指出,儲能行業能否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最根本的是技術創新。要集中攻關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比如變速抽水蓄能技術、大規模新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化學儲電的各種新材料制備技術、相變儲熱材料與高溫儲熱技術、儲能系統集成技術等。
目前,電化學儲能技術憑借其高效率、靈活性、響應速度快等優點,在電力儲能市場逐漸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悉,目前的電化學儲能主要包括電池和電化學電容器的裝置實現儲能,常用的電池有鉛酸電池、鉛炭電池、鈉硫電池、液流電池、鋰離子電池等。
電池儲能作為電能存儲的重要方式,具有功率和能量可根據不同應用需求靈活配置,響應速度快,不受地理資源等外部條件的限制,適合大規模應用和批量化生產等優勢,使得電池儲能在配合集中/分布式新能源并網,電網運行輔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來,各種新型的蓄電池被相繼開發成功,并在電力系統中得到應用。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是以“電網友好型”新能源發電為目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且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輸電工程四位一體的可再生能源綜合示范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建設風電98.5兆瓦、光伏發電40兆瓦和儲能裝置20兆瓦,并配套建設220千伏智能變電站一座。通過大規模儲能電站監控系統實現了對多種儲能設備的協調控制和能量管理,具備平抑可再生電源出力波動、輔助可再生電源按計劃曲線出力及調峰填谷等各項功能。
“目前除抽水蓄能之外,我國儲能技術基礎薄弱,電池研發制造技術等關鍵節點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部分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走向商業化應用還不夠成熟。當務之急,是要統一電池行業和電力行業的認識。”劉明義表示,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使儲能規模化商用成為可能。動力電池制造業研發水平的提升及產能的擴大使儲能產業從中受益。同時,各方研究機構正致力于海水蓄能、新型液流電池、有機鈉離子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的研發,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
市場選擇才是長久之道
2018年以來,我國儲能項目推進加快,近期行業對儲能市場發展偏向樂觀,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對儲能產業發展有利的政策不斷出臺。包括2017年10月《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特別是2018年7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利用峰谷電價差、輔助服務補償等市場化機制,促進儲能發展。利用現代信息、車聯網等技術,鼓勵電動汽車提供儲能服務,并通過峰谷價差獲得收益。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推行居民峰谷電價。二是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效應。我國目前對儲能項目沒有補貼政策,而電動汽車的補貼政策刺激了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產能短期內快速增長,儲能電池成本快速下降。特別是2018年以來,一些電池生產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為保持產能利用率,降價電池銷售價格,從而為儲能提供成本較低的電池供應。
記者了解到,不同于風電、光伏發展初期國家的補貼政策支持,國家對于儲能產業似乎并不打算進行直接的補貼,而是交由市場去決定。在《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中,提出“十三五”期間要使儲能產業達到商業化初期。
劉明義告訴記者,儲能行業想要健康持續發展,最好脫離政府的政策補貼,交由市場自由競爭和選擇。
事實上,在目前的階段,儲能的項目已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商業模式集中于發電側、用戶側以及輔助服務市場。盡管我國還處于電力市場的初級階段,輔助服務補償的價格機制仍不明朗,但在輔助服務提供者、提供方式、調節和評估指標、結算方式等方面已基本形成有章可循的交易機制,因此部分區域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已逐步打開。
儲能商業化之路還要走多遠?
“培育商業模式”已成為儲能行業的關鍵詞。而儲能產業真正實現商業化持續發展,完善的產業政策、健全的市場機制、齊備的安全標準等條件缺一不可。特別是電力市場環境的形成,對儲能商業化發展至關重要。劉明義認為,盡管儲能發展勢頭積極向好,但大部分儲能項目仍處于示范階段,尚未達到商業化應用水平。
“目前,我國儲能商業化應用面臨成本偏高、技術路線不夠成熟、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商業模式不清晰、系統安全性有待提升、缺少價格激勵政策等挑戰。也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需要應對很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劉明義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高且不具備盈利性,是儲能產業化的最大“攔路虎”。絕大部分儲能項目普遍存在建設成本高、盈利能力不足的問題,也缺乏可預期的收益以吸引資本跟進。
那么,在當前的行業發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體現儲能在能源服務中的價值?在劉明義看來,現階段,我國還未形成儲能技術與產業化的政策體系和價格機制,并且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機制也不健全,市場化交易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的建立仍需一定時間。
同時,他指出,積極參與示范項目、推進儲能技術創新,是儲能企業的主要著力點。產業各方要秉承市場開放的思路,創造多元主體參與市場的新局面,以先進的市場化理念推動儲能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一是進一步解決儲能參與市場的身份問題,推動獨立儲能和用戶側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在調度和交易規則層面予以適當明確;二是創造性地實施儲能參與現貨市場交易,創新驗證儲能商業模式;三是豐富市場主體參與電力系統服務的工作機制,改善儲能參與系統服務的補償機制,實現各領域儲能價值的多重體現。
產業發展仍需政策支持,如何挖掘更多的儲能應用價值,提升儲能項目經濟性,是儲能產業當前發展需要關注的焦點。記者了解到,目前,東北、福建、甘肅、新疆、山西、南方區域等省份和地區都出臺輔助服務市場相關文件,鼓勵發電企業、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獨立輔助服務提供商等投資建設電儲能設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儲能服務發展直接關聯制度條件,包括清晰的發展目標、持續的可再生能源激勵計劃、構建儲能標準體系、儲能采購激勵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