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網側儲能租賃模式難以推廣、用戶側峰谷套利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儲能應用開始向電源側轉移,即與火電一起參與電力輔助服務,與新能源電站一起提升新能源并網性能,減少棄電發生。
在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近日舉行的“研判儲能發展之勢在線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我國儲能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在電網側儲能幾乎被“堵死”的情況下,儲能已經加速向發電側轉移。
亟待重構能源系統調峰體系
如今,“可再生能源+儲能”的發展模式日漸受到認可。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委員李俊峰表示,儲能與可再生能源兩個行業是無法分離的,大規模高效儲能技術是支撐可再生能源普及的關鍵,配套大規模高效儲能裝置,可有效解決間歇性新能源直接并網時對電網的沖擊。
在國網調度中心教授級高工、原副總工程師裴哲義看來,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新能源在一些地區已經成為主力電源,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日益突出。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電力系統后,常規電源不僅要跟隨負荷變化,還要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動,新能源增加了電網調節難度。
有關預測表明,2035年前,全國風電、太陽能日最大功率波動預計分別達1.56億千瓦、4.16億千瓦,大大超出電源調節能力,迫切需要重新構建調峰體系,以應對新能源5億千瓦左右日功率波動的調節能力。
記者采訪發現,電化學儲能在各地區應用模式也不盡相同。青海、新疆主要應用于電源側助力可再生能源消納;西藏及東部島嶼主要應用于電網側構建微電網解決供電問題;江蘇、河南、遼寧主要采取電網側輔助服務;山西、廣東、河北主要是電源側火電聯合調頻。
儲能應用向發電側轉移
截至2019年底,國網經營范圍區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超過50萬千瓦。“目前儲能應用模式不少,在電化學儲能現有商業模式中,電網側租賃的儲能發展模式很難推廣。”裴哲義表示,“用戶側峰谷套利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儲能開始向電源側轉移,即與火電一起參與電力輔助服務,與新能源電站一起提升新能源場站并網性能,移峰填谷,減少棄電發生。”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岳芬也表示,2019年,用戶側儲能收益因電價調整受損,電網側儲能受政策制約商業模式難以為繼,無法延續2018年的躍進趨勢。2020年,電網側儲能明顯呈現向發電側轉移的趨勢,多個省份都開始考慮要先于電力現貨市場構建儲能參與的輔助服務機制,數字化和綜合能源服務為儲能融入電網創造了新的方向。
在裴哲義看來,電源側儲能應用,一是可以改善新能源涉網特性,儲能系統可改善新能源場站無功調節能力,平抑并網點電壓波動,提升局部電網電壓穩定性;二是儲能可提升火電機組調頻性能;三是對于容量較小的常規機組,配置一定容量儲能并輔以合理配套設施,可直接將其轉變為具有自啟動能力的發電機組,成為合格的黑啟動電源點。
質量和成本是關鍵因素
近期電化學儲能事故頻發,其安全性問題也引起與會專家廣泛關注。專家們一致表示,儲能行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安全是儲能行業快速發展的根本,必須從技術上解決可能面臨的安全問題。“質量和成本是儲能行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不能為了降成本而降低質量,否則對產業發展是致命打擊。”李俊峰直言。
裴哲義認為,電化學儲能的大發展,需要業內人士深入開展電池系統火災蔓延的影響規模研究,建立電池熱失控預警模型,制定電池系統安全防護體系和防護裝置聯動控制策略,開發具有清潔、高效的電池安全防護裝置,有效抑制電池熱失控擴散及火災蔓延。
“建議相關部門加快制定和完善電化學儲能電站消防安全有關標準。”裴哲義表示,應及時總結現有儲能電站并網運行經驗,包括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儲能系統,針對出現的電池模塊缺陷、BMS缺陷、充放電時間、充放電功率達不到設計值、電池一致性差等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此外,裴哲義還認為,需要認真總結已投運電化學儲能電站運行經驗,加快制定和修訂電化學調度運行相關標準。“加快電化學儲能發展,需要針對儲能系統分散接入、集中控制的運行特點,制定多層級、多目標,兼顧整體運行效率及局部調節需求的控制策略。”
在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近日舉行的“研判儲能發展之勢在線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我國儲能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在電網側儲能幾乎被“堵死”的情況下,儲能已經加速向發電側轉移。
亟待重構能源系統調峰體系
如今,“可再生能源+儲能”的發展模式日漸受到認可。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委員李俊峰表示,儲能與可再生能源兩個行業是無法分離的,大規模高效儲能技術是支撐可再生能源普及的關鍵,配套大規模高效儲能裝置,可有效解決間歇性新能源直接并網時對電網的沖擊。
在國網調度中心教授級高工、原副總工程師裴哲義看來,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新能源在一些地區已經成為主力電源,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日益突出。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電力系統后,常規電源不僅要跟隨負荷變化,還要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動,新能源增加了電網調節難度。
有關預測表明,2035年前,全國風電、太陽能日最大功率波動預計分別達1.56億千瓦、4.16億千瓦,大大超出電源調節能力,迫切需要重新構建調峰體系,以應對新能源5億千瓦左右日功率波動的調節能力。
記者采訪發現,電化學儲能在各地區應用模式也不盡相同。青海、新疆主要應用于電源側助力可再生能源消納;西藏及東部島嶼主要應用于電網側構建微電網解決供電問題;江蘇、河南、遼寧主要采取電網側輔助服務;山西、廣東、河北主要是電源側火電聯合調頻。
儲能應用向發電側轉移
截至2019年底,國網經營范圍區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超過50萬千瓦。“目前儲能應用模式不少,在電化學儲能現有商業模式中,電網側租賃的儲能發展模式很難推廣。”裴哲義表示,“用戶側峰谷套利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儲能開始向電源側轉移,即與火電一起參與電力輔助服務,與新能源電站一起提升新能源場站并網性能,移峰填谷,減少棄電發生。”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岳芬也表示,2019年,用戶側儲能收益因電價調整受損,電網側儲能受政策制約商業模式難以為繼,無法延續2018年的躍進趨勢。2020年,電網側儲能明顯呈現向發電側轉移的趨勢,多個省份都開始考慮要先于電力現貨市場構建儲能參與的輔助服務機制,數字化和綜合能源服務為儲能融入電網創造了新的方向。
在裴哲義看來,電源側儲能應用,一是可以改善新能源涉網特性,儲能系統可改善新能源場站無功調節能力,平抑并網點電壓波動,提升局部電網電壓穩定性;二是儲能可提升火電機組調頻性能;三是對于容量較小的常規機組,配置一定容量儲能并輔以合理配套設施,可直接將其轉變為具有自啟動能力的發電機組,成為合格的黑啟動電源點。
質量和成本是關鍵因素
近期電化學儲能事故頻發,其安全性問題也引起與會專家廣泛關注。專家們一致表示,儲能行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安全是儲能行業快速發展的根本,必須從技術上解決可能面臨的安全問題。“質量和成本是儲能行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不能為了降成本而降低質量,否則對產業發展是致命打擊。”李俊峰直言。
裴哲義認為,電化學儲能的大發展,需要業內人士深入開展電池系統火災蔓延的影響規模研究,建立電池熱失控預警模型,制定電池系統安全防護體系和防護裝置聯動控制策略,開發具有清潔、高效的電池安全防護裝置,有效抑制電池熱失控擴散及火災蔓延。
“建議相關部門加快制定和完善電化學儲能電站消防安全有關標準。”裴哲義表示,應及時總結現有儲能電站并網運行經驗,包括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儲能系統,針對出現的電池模塊缺陷、BMS缺陷、充放電時間、充放電功率達不到設計值、電池一致性差等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此外,裴哲義還認為,需要認真總結已投運電化學儲能電站運行經驗,加快制定和修訂電化學調度運行相關標準。“加快電化學儲能發展,需要針對儲能系統分散接入、集中控制的運行特點,制定多層級、多目標,兼顧整體運行效率及局部調節需求的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