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產業持續火爆,企業擴產如火如荼。今年以來,眾多儲能行業企業紛紛宣布最新儲能項目建設規劃,開啟儲能賽道競速。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870萬千瓦,平均儲能時長約2.1小時,比2021年底增長110%以上。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新能源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對儲能需求也會“水漲船高”,行業高景氣度將會延續。
企業加快布局
2月14日,總投資15億元的中儲國能300MW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山東泰安開工建設。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持,中儲國能(北京)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及調試。項目占地約100畝,建設規模為300MW/1800MWh,預計年發電量達5.94億度。
除了中儲國能外,今年以來,億緯鋰能、盛虹集團、中創新航等產業鏈企業對于新型儲能的投資熱情高漲。比如,億緯鋰能公告稱,擬分別與湖北荊門、云南曲靖簽訂60GWh動力儲能電池生產線及輔助設施項目、23GWh圓柱磷酸鐵鋰儲能動力電池項目;盛虹集團60GWh儲能電池超級工廠和新能源電池研究院項目簽約江蘇張家港,計劃總投資306億元。
今年以來,寧夏、貴州、四川、江蘇、山東等17個省市發布2023年重大項目(重點建設項目)清單。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不完全統計,與儲能產業相關的重大項目達到363個,其中儲能電站建設類項目92個,儲能產業鏈建設類項目271個。
多方合力共促發展
儲能行業迎來新一輪擴產潮背后,是政策、技術、市場等多方合力的結果。
近年來,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開發建設全國新型儲能大數據平臺,初步建立了全國新型儲能行業管理體系,統籌推動全國新型儲能試點示范。各地也積極制定專項規劃或在相關能源規劃中明確新型儲能發展目標,通過制定補貼政策等方式,推動新型儲能發展進入快車道。
同時,技術突破和經濟性提高,為其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近年來,新型儲能技術發展速度不斷提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大幅提升。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劉亞芳說,儲能用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較10年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功率密度提升約50%,目前已形成較完備的產業鏈;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發展迅速。新型儲能行業整體處于從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的階段,并逐步形成產業化體系。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說:“儲能技術的革新,可大幅提升儲能系統效率、提升儲能電池全生命周期壽命、提升儲能系統功率密度,從而降低成本。”
此外,市場需求旺盛,助推新型儲能發展。“作為新能源穩定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儲能行業迎來發展機遇。預計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說。
“建而不用”問題有待破解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部分儲能項目盈利水平不高,存在“建而不用”等問題。
俞振華說,儲能行業發展面臨5個核心痛點,包括機制問題,如何建立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機制,幫助行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道路;安全問題,要建設大規模儲能系統,該問題必須解決;準入問題,儲能身為新興產業,準入門檻還需進一步明晰;此外還有建設問題,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問題。
同時,光伏強配儲能,遭遇高成本、利用率低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相關企業積極性不高。據企業測算,按照100MW項目配置10%/2h儲能系統的要求,電站端成本將增加不少于0.3元/瓦,在此基礎上,每增加10%的儲能比例,電站成本將增加約0.3元/瓦。
針對上述問題,劉勇說,需進一步探索與完善儲能商業模式,健全容量電價、輔助服務、電力現貨等市場機制,通過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擴大儲能投資收益,發揮和體現儲能的功能與價值,激發更多投資積極性。
劉勇還表示:“未來儲能技術在實現多元化的同時,還可與AI算法、智能裝備等結合,加強儲能系統集成技術、控制技術、安全管理等智能升級,進一步提高安全設防等級。”
俞振華說,對于上游企業而言,應結合自身技術特點和優勢,選對目標應用場景,在此基礎上推動技術進步,開發適宜不同場景的產品。下游企業更迫切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協同推動解決盈利模式等核心問題。(記者 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