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氫能技術”重點專項“中低壓純氫與摻氫燃氣管道輸送及其應用關鍵技術”成果發布會召開,全國首個城鎮燃氣摻氫綜合科技實驗平臺落地深圳,目前已成功為深圳市求雨嶺生活區安全供氣近200天。
項目負責人、首席科學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李玉星教授進行了年度總結。“中低壓純氫與摻氫燃氣管道輸送及其應用關鍵技術”項目針對中低壓純氫與摻氫燃氣管輸系統的本質安全、工藝和完整性管理以及終端應用。通過機理探究、技術開發、設備研發、軟件開發、試驗平臺研制等手段,突破中低壓純氫與摻氫燃氣管道輸送及應用方面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設備和新軟件的瓶頸,形成以關鍵設備和工藝軟件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并圍繞“管輸工藝、管材、試驗方法”、“應急搶修”、“燃燒器具”編制標準體系。項目依托科技試驗平臺建設以氫能社區為示范的產業體系,目前,該項目已于2023年10月順利通過科技部的中期檢查。
項目課題三負責人、深圳燃氣副總裁楊光系統地介紹了項目的成果——全國首個城鎮燃氣摻氫綜合科技實驗平臺。平臺主要包括摻混模塊、減壓調壓模塊、管材相容性評價模塊、燃氣器具測試模塊以及終端利用模塊——天然氣與氫氣通過摻混模塊,能夠得到摻氫體積比為5%~20%、摻氫精度達到1%的摻氫燃氣;經減壓調壓模塊后,進入管材相容性評價模塊進行長周期試驗測試;隨后進入燃氣器具測試模塊進行驗證;測試完成后,摻氫燃氣進入求雨嶺生活區進行利用。平臺還為氫氣泄漏提供了架空、埋地、管廊等不同場景的監測方法驗證以及事故后果測試。終端還預留熱電聯供系統、氫氣分離純化裝置的測試功能,發揮氫能能源互聯媒介和高效耦合的特性,推動氫能與電力、熱力等能源的互聯互補,實現氫能進入社區樓宇、居民家庭、交通領域乃至工業園區的應用。
據悉,我國首個城鎮燃氣摻氫綜合科技實驗平臺,目前已成功為深圳市求雨嶺生活區安全供氣近200天。作為國內首個可推廣、可復制的城鎮燃氣氫氣摻-輸-用一體化平臺,平臺集成測試、驗證、生產功能,摻氫比達到20%,壓力范圍覆蓋城鎮燃氣全部壓力運行范圍,用氫面積85000平,用氫人口超過4000人,實現摻氫燃氣的寬壓力、長周期、規模化應用,標志著氫進萬家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據介紹,摻氫燃氣綜合科技實驗平臺主要包括摻混模塊、減壓調壓模塊、管材相容性評價模塊、燃氣器具測試模塊以及終端利用模塊。天然氣與氫氣通過摻混模塊,能夠得到摻氫體積比為5%~20%、摻氫精度達到1%的摻氫燃氣;經減壓調壓模塊后,進入管材相容性評價模塊進行長周期試驗測試;然后進入燃氣器具測試模塊進行驗證;測試完成后,摻氫燃氣進入求雨嶺生活區進行利用。平臺還為氫氣泄漏提供了架空、埋地、管廊等不同場景的監測方法驗證以及事故后果測試。終端還預留熱電聯供系統、氫氣分離純化裝置的測試功能,發揮氫能能源互聯媒介和高效耦合的特性,推動氫能與電力、熱力等能源的互聯互補,實現氫能進入社區樓宇、居民家庭、交通領域乃至工業園區的應用。同時,平臺還設計了光伏+谷電制氫模塊,旨在打造包含“制摻運用”全鏈條的綠氫典范項目。
“平臺不僅可針對管輸條件的燃氣管道以及閥門、連接件、表具等燃氣基礎設施開展管材氫環境長周期實驗,還可針對多種燃氣器具及終端應用場景開展適應性研究。可用于系統性地測試、評價現役城鎮燃氣輸配系統對摻氫燃氣的適應性,推進燃氣摻氫的產業化進程。”市燃氣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我國已有天然氣管道超過100萬公里,其中城鎮燃氣輸配管道超過90萬公里,利用燃氣基礎設施進行摻氫實現 “氫進萬家”具有顯著的減排效果。
“以建設的摻氫綜合科技實驗平臺為例,如果五分之一的城鎮燃氣管道進行10%的摻氫,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超過1000萬噸。”專家表示,借助在役燃氣系統消納氫氣,實現“氫進萬家”,是推動氫能大規模應用的主要手段。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論來看,在摻氫比10%以下,針對X52以下的管材鋼級,不論是針對長輸管道還是燃氣管道,摻氫天然氣管道都可以按照天然氣管道進行設計與管理。與以氫氣、一氧化碳等為主的煤制氣、焦爐氣等相比,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摻氫燃氣對管材的長周期、寬壓力作用還需進一步明確。作為實驗室研究與生產實際應用間必不可少的環節,建設一套科學的實驗平臺,能夠更準確地對現役燃氣基礎設施進行適應性評價,并形成標準體系,推進“氫進萬家”產業體系發展,助力實現國家“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