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光伏產品的最低售價。按照現代經濟學的理論來講,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都是只有更低,沒有最低,而且商品的價格取決于生產和流通的成本,是一個由多變量所決定變量。
那么是不是說,光伏企業無法對光伏產品確定一個最低售價呢?
也不一定。
分析一種商品的屬性,從生產到市場,各個環節都加以考慮,就有機會接近這個目標。而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按照“勞動增益”的方式。
光伏生產鏈上的每一個企業,都是往其中注入了金錢、時間以及生產經營,他們都有投入:對設備的投入,對人力的投入,對生產、對市場、對銷售的投入,這些構成了成本,加上相應的合理利潤,也就構成了商品的最終售價。
當我們把硅料的價格分析清楚,把硅料生產環節中的耗電量分析清楚,也就有了相應的答案。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價格還在一直不斷地下降,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是盡頭。如果所有的人都已經在虧本了,而且大家也知道,將來沒有回本的可能,大家還會堅持下去嗎?先前的投資還會有合理的回報嗎?
而這個產業鏈的財務報表,只有部分人有機會看得到,如果有關部門的人站出來,給大家一個希望和承諾,大家都把數據如實相告了。通過分析,設定一個點,能做到那個份上的,大家就努力,不能的,只能想別的出路!
第二種:按照“能量增益”的方式。
這是由光伏產品的本性所決定的。光伏產品本身的存在,就是要和其他形式的能源競爭。以中國占大頭的火電為競爭對手,光伏如何才能夠勝出?
現代火電站,超超臨界的,1GW造價約50億人民幣。只是這類電廠一年能工作近6000小時,其一年的發電量為60億度,一度電即便按0.4元的價格來算,也是24億的產值啊。且不說其凈利潤多少,光是稅這一塊,就夠大家眼饞的。
德語里面有一個詞,叫做Amortisationszeiten,意譯過來是“回本期”。指各種不同發電裝置需要把建造時所需要的能源賺回來的時間。對于太陽能,可能是5-6年,對于火電站和核電站大約是2個月,風電大約是1年。
此外還有一個Erntefaktor,意思是指“收獲倍數”。是指不同的發電裝置在生命周期內所能發出的總的電力與本身的投入之比。核電排名最高,是120左右,水電50,火電30,風電20左右,光伏大約在5左右。
大家可以看到,和風電相比,光伏的優勢還是弱了那么一點。
回本期注定很長,而收獲倍數又小,主力能源肯定是沒戲的。
這也是為什么德國在2012的新EEG(可再生能源法)里著重強調離岸技術的大風電的一個原因吧。
是不是就沒有前途了呢?
有一個優勢,是上面兩個指標沒有提到的,那就是核電、火電等均有燃料的消耗,如果按照A+Bx=C的算式,A=火電站固定投入,B=每年消耗的煤的金額,x=年數,C=光伏電站的投入。
還是拿前面的數字算吧。
同樣是60億度電,A=50億,B=60億度*320g/度*700RMB/噸/年= 13億/年,C= 60億度/1500小時*12元/瓦 = 480億
求解x=33年。即便煤價翻番,也要16年才算合算。
光伏和風電相結合會怎么樣?2012年9月12日德國風電加光電31.5GW的峰值功率占到過45%的發電比例。
風光聯合,在中國有機會嗎?
以前可能有,只是現在大家都是難兄難弟,想幫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余下來只有一條出路:走多元化應用!
那么是不是說,光伏企業無法對光伏產品確定一個最低售價呢?
也不一定。
分析一種商品的屬性,從生產到市場,各個環節都加以考慮,就有機會接近這個目標。而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按照“勞動增益”的方式。
光伏生產鏈上的每一個企業,都是往其中注入了金錢、時間以及生產經營,他們都有投入:對設備的投入,對人力的投入,對生產、對市場、對銷售的投入,這些構成了成本,加上相應的合理利潤,也就構成了商品的最終售價。
當我們把硅料的價格分析清楚,把硅料生產環節中的耗電量分析清楚,也就有了相應的答案。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價格還在一直不斷地下降,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是盡頭。如果所有的人都已經在虧本了,而且大家也知道,將來沒有回本的可能,大家還會堅持下去嗎?先前的投資還會有合理的回報嗎?
而這個產業鏈的財務報表,只有部分人有機會看得到,如果有關部門的人站出來,給大家一個希望和承諾,大家都把數據如實相告了。通過分析,設定一個點,能做到那個份上的,大家就努力,不能的,只能想別的出路!
第二種:按照“能量增益”的方式。
這是由光伏產品的本性所決定的。光伏產品本身的存在,就是要和其他形式的能源競爭。以中國占大頭的火電為競爭對手,光伏如何才能夠勝出?
現代火電站,超超臨界的,1GW造價約50億人民幣。只是這類電廠一年能工作近6000小時,其一年的發電量為60億度,一度電即便按0.4元的價格來算,也是24億的產值啊。且不說其凈利潤多少,光是稅這一塊,就夠大家眼饞的。
德語里面有一個詞,叫做Amortisationszeiten,意譯過來是“回本期”。指各種不同發電裝置需要把建造時所需要的能源賺回來的時間。對于太陽能,可能是5-6年,對于火電站和核電站大約是2個月,風電大約是1年。
此外還有一個Erntefaktor,意思是指“收獲倍數”。是指不同的發電裝置在生命周期內所能發出的總的電力與本身的投入之比。核電排名最高,是120左右,水電50,火電30,風電20左右,光伏大約在5左右。
大家可以看到,和風電相比,光伏的優勢還是弱了那么一點。
回本期注定很長,而收獲倍數又小,主力能源肯定是沒戲的。
這也是為什么德國在2012的新EEG(可再生能源法)里著重強調離岸技術的大風電的一個原因吧。
是不是就沒有前途了呢?
有一個優勢,是上面兩個指標沒有提到的,那就是核電、火電等均有燃料的消耗,如果按照A+Bx=C的算式,A=火電站固定投入,B=每年消耗的煤的金額,x=年數,C=光伏電站的投入。
還是拿前面的數字算吧。
同樣是60億度電,A=50億,B=60億度*320g/度*700RMB/噸/年= 13億/年,C= 60億度/1500小時*12元/瓦 = 480億
求解x=33年。即便煤價翻番,也要16年才算合算。
光伏和風電相結合會怎么樣?2012年9月12日德國風電加光電31.5GW的峰值功率占到過45%的發電比例。
風光聯合,在中國有機會嗎?
以前可能有,只是現在大家都是難兄難弟,想幫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余下來只有一條出路:走多元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