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政商關系
放眼中國光伏產業,幾乎全是畸形政商關系的產物。
短短十年間,中國光伏組件產能占到全球5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中國的企業占據半壁江山,這一切都離不開地方政府對地方明星企業的大力扶持。
2001年,施正榮帶著十幾項專利和40萬美元回國創業,輾轉接洽了杭州、大連等多個沿海城市。最后,手里那份250頁的材料被無錫市領導相中。
在無錫市政府擔保下,小天鵝集團、山禾藥業、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等八家當地知名企業共同出資600萬美元,加上施正榮的200萬美元(40萬美元現金,160萬美元技術入股),2001年9月正式成立尚德太陽能有限公司。
外界看來,這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博士是以高科技的優勢豎起行業門檻,獲得了政府的信任,進而取得光伏領域的成功。
事實上,光伏組件生產的門檻遠非高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副所長李俊峰曾指出,“沒有核心技術的光伏產業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控制市場,造成事實上的壟斷,很快就會陷入紅海。”
簡言之,中國制造企業的尷尬并未在光伏行業上消減,光伏企業的競爭力仍然來自于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
制造業企業欲上規模、提產能,資金和生產用地是最重要的要素。無息貸款、零地價等優惠條件,成了地方政府鼓勵旗下支柱企業擴張投資的主要行政手段。
“在熱火朝天的2005年前后,光伏企業在各地與政府的談判中非常強勢,一般建廠房都是無償的,幾百個億的低息銀行貸款都不帶謝一聲的。”一家龍頭光伏企業的高層告訴記者。
這是全國幾百個城市在當時光伏熱潮中的一個縮影。投入大量資源后,地方政府卻發現其技術門檻不如企業當初宣傳的那樣高。
在這些企業褪去高科技光環后,幫助企業繼續擴張拿地、用政府信用背書擔保貸款,則成了地方政府的應有之義。2005年至2010年間,此舉催生了多家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市的明星光伏企業。
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第一的英利集團所在地保定高新區,在英利入駐之前并沒有明確的產業方向。用時任保定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馬學祿的話來說,就是簡單地按照招商引資比拼優惠政策的路子。
“有時候會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換項目;而且后期項目一旦離開,會造成當地經濟的空心化”,保定高新區甚至面臨摘牌之虞。隨著英利的壯大和上市,高新區確立了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新能源,并以英利為核心,相關配套產業快速成長,走上了正軌。
現在,保定高新區綜合經濟效益超過不少省會城市的國家高新區。
故事發展到這里,倒也是一出“雙贏”的喜劇。
隨著歐美等地對中國光伏組件產品“雙反”調查逐漸展開,中國光伏組件的主要出口地市場大幅萎縮。政府在光伏企業創業初期投入的成本,及一旦破產將面臨的大幅失業壓力,令其欲罷不能,不斷以行政措施干預產業走向。
在業內看來,尚德與賽維的命運,不單單掌握在施正榮與彭小峰手中,政府及銀行的支持力度才是關鍵。
記者近日在采訪江西、江蘇、河北等光伏大省發現,商業銀行早已不愿意介入陷入債務困境、現金流枯竭的光伏企業,對其信貸評級一再降低,但仍有部分曾在稅收和就業方面貢獻巨大的光伏企業,能夠獲得政府背書的銀行貸款。
最近的案例,正是前述的賽維以資產抵押向華融申請信托貸款、地方政府以財政預算做擔保;而東營光伏50.38%的股權,則由東營市政府作價1000萬美元收購。
這一切,都在侵蝕財政資金和政府信用,損害納稅人的利益。
但這種畸形的政商關系卻很難讓人指責,甚至其中自有邏輯:一個有進取心、尋找當地GDP增長點的地方政府,在接受到高科技自主創新企業創始人的項目書后,見獵心喜般將手中所能掌握到的資源,包括政策、國有資本、技術、市場等與之整合,扶持企業;一旦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對當地GDP、就業、稅收又將造成極大影響,必須依靠行政手段對其進行拯救。
中國光伏產業,正在上演金融危機中一些華爾街投行“大而不倒”的故事。
放眼中國光伏產業,幾乎全是畸形政商關系的產物。
短短十年間,中國光伏組件產能占到全球5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中國的企業占據半壁江山,這一切都離不開地方政府對地方明星企業的大力扶持。
2001年,施正榮帶著十幾項專利和40萬美元回國創業,輾轉接洽了杭州、大連等多個沿海城市。最后,手里那份250頁的材料被無錫市領導相中。
在無錫市政府擔保下,小天鵝集團、山禾藥業、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等八家當地知名企業共同出資600萬美元,加上施正榮的200萬美元(40萬美元現金,160萬美元技術入股),2001年9月正式成立尚德太陽能有限公司。
外界看來,這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博士是以高科技的優勢豎起行業門檻,獲得了政府的信任,進而取得光伏領域的成功。
事實上,光伏組件生產的門檻遠非高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副所長李俊峰曾指出,“沒有核心技術的光伏產業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控制市場,造成事實上的壟斷,很快就會陷入紅海。”
簡言之,中國制造企業的尷尬并未在光伏行業上消減,光伏企業的競爭力仍然來自于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
制造業企業欲上規模、提產能,資金和生產用地是最重要的要素。無息貸款、零地價等優惠條件,成了地方政府鼓勵旗下支柱企業擴張投資的主要行政手段。
“在熱火朝天的2005年前后,光伏企業在各地與政府的談判中非常強勢,一般建廠房都是無償的,幾百個億的低息銀行貸款都不帶謝一聲的。”一家龍頭光伏企業的高層告訴記者。
這是全國幾百個城市在當時光伏熱潮中的一個縮影。投入大量資源后,地方政府卻發現其技術門檻不如企業當初宣傳的那樣高。
在這些企業褪去高科技光環后,幫助企業繼續擴張拿地、用政府信用背書擔保貸款,則成了地方政府的應有之義。2005年至2010年間,此舉催生了多家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市的明星光伏企業。
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第一的英利集團所在地保定高新區,在英利入駐之前并沒有明確的產業方向。用時任保定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馬學祿的話來說,就是簡單地按照招商引資比拼優惠政策的路子。
“有時候會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換項目;而且后期項目一旦離開,會造成當地經濟的空心化”,保定高新區甚至面臨摘牌之虞。隨著英利的壯大和上市,高新區確立了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新能源,并以英利為核心,相關配套產業快速成長,走上了正軌。
現在,保定高新區綜合經濟效益超過不少省會城市的國家高新區。
故事發展到這里,倒也是一出“雙贏”的喜劇。
隨著歐美等地對中國光伏組件產品“雙反”調查逐漸展開,中國光伏組件的主要出口地市場大幅萎縮。政府在光伏企業創業初期投入的成本,及一旦破產將面臨的大幅失業壓力,令其欲罷不能,不斷以行政措施干預產業走向。
在業內看來,尚德與賽維的命運,不單單掌握在施正榮與彭小峰手中,政府及銀行的支持力度才是關鍵。
記者近日在采訪江西、江蘇、河北等光伏大省發現,商業銀行早已不愿意介入陷入債務困境、現金流枯竭的光伏企業,對其信貸評級一再降低,但仍有部分曾在稅收和就業方面貢獻巨大的光伏企業,能夠獲得政府背書的銀行貸款。
最近的案例,正是前述的賽維以資產抵押向華融申請信托貸款、地方政府以財政預算做擔保;而東營光伏50.38%的股權,則由東營市政府作價1000萬美元收購。
這一切,都在侵蝕財政資金和政府信用,損害納稅人的利益。
但這種畸形的政商關系卻很難讓人指責,甚至其中自有邏輯:一個有進取心、尋找當地GDP增長點的地方政府,在接受到高科技自主創新企業創始人的項目書后,見獵心喜般將手中所能掌握到的資源,包括政策、國有資本、技術、市場等與之整合,扶持企業;一旦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對當地GDP、就業、稅收又將造成極大影響,必須依靠行政手段對其進行拯救。
中國光伏產業,正在上演金融危機中一些華爾街投行“大而不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