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和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用一個木桶來裝水,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參差不齊,那么它的盛水容量不是由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來決定,而是決定于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短板”長度決定事物整體發展高度。
面對規模屢創新高的能源主干網架,配網“最后一公里”的建設卻相對滯后,能源普遍服務并沒有惠及全民,鄉村能源建設和服務薄弱,特別是在老少邊窮地區還存在著用電質量差、無氣可用等情況。
電力方面,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一直進行優化調整,用電負荷“峰谷差”逐步拉大,加之近年風電、光伏等波動性裝機大規模并網,對系統調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受電源結構的制約,我國電力系統調峰能力略顯不足,“十三五”期間,全國電力系統需提升調峰能力約4400萬千瓦,調峰能力提升需求重點在“三北”地區,其中東北需提升約1000萬千瓦,華北需提升約1300萬千瓦,西北需提升約2100萬千瓦。
加大配電網建設力度。配電網是輸電網向用戶側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整個電力系統面向用戶的“門戶”。但由于多年來電力投資側重點不在配電網,致使當前這個“門戶”相對于成績斐然的輸電網而言,顯得有點黯淡無光。
經驗表明,不靈活的能源系統無法發揮100%的預期能力,因此提升系統調節能力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務之一。
進入21世紀,我國能源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能源消費總量世界第一、新能源裝機容量世界第一、煉油能力世界第二等成就不斷躍入公眾眼簾,“能源木桶”越做越大。但是能源系統在做大“水桶”容量的同時,“裝水”能力卻提升不多,部分能源設施建設滯后、非化石能源占比過高、能源與環境發展不協調、能源整體利用效率較低等問題較為突出,部分地區依然存在用能困難的情況。為建成《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的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目標,推動能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找到能源發展的短板,嵌入合適拼板,挖掘能源系統這個“大木桶”的最大利用潛力。
短板在哪里?
從當前我國能源發展新的特征和變化來看,能源行業的短板問題突出體現在開發布局發展不平衡,配網“最后一公里”建設滯后,能源調峰能力水平不高等方面。
能源開發布局長期向西傾斜
我國經濟發展與能源稟賦呈現逆向分布,消費重心位于資源相對貧乏的東部沿海省市,其年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70%左右,但能源資源占全國的比例少于20%。因此,為了在發展窗口期及時支撐東部經濟發展,我國選擇了快速見效的“大基地+遠距離輸送”的能源開發模式。以電力“西電東送”為例,“十二五”期間我國“西電東送”規模從1億千瓦增長至1.4億千瓦,5年內輸電規模增長40%,建成了世界領先的跨區域輸電網架。但有得必有舍,“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在成為行業發展焦點的同時,客觀上忽視了同樣優秀的分布式能源,“十二五”末分布式天然氣裝機規模約380萬千瓦左右,僅占發電總裝機0.25%。同期相比,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分布式天然氣裝機已達到9000、5000、3800萬千瓦,可見我國分布式能源發展水平相對滯后。
實際上,在我國能源流的終端地區有著良好的分布式能源開發條件和潛力,尤其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更高的要求下,理應搭乘新能源這趟快車迎頭趕上。但是受基地式發展思路的影響,當新能源發展起步時,關注點也在基地式開發上,東北、華北、西北成為了開發的重點地區,“十二五”上述地區新能源裝機容量增加約1億千瓦,占全國新能源增量裝機74%,進一步抬高了能源開發集中度。因此當面臨本地市場需求不足、東部市場需求增速放緩等不利局面時,基地式開發模式開始出現了消納問題,2016年全國范圍內棄風、棄光、棄水電量已經超過了1000億千瓦時。總體上看,開發規模過于集中的問題,已經開始影響能源供給系統的整體效益。
“最后一公里”建設還很滯后
面對規模屢創新高的能源主干網架,配網“最后一公里”的建設卻相對滯后,能源普遍服務并沒有惠及全民,鄉村能源建設和服務薄弱,特別是在老少邊窮地區還存在著用電質量差、無氣可用等情況。
配電網直接面向終端用戶,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服務民生的重要公共基礎設施。由于歷史欠賬較多,我國配電網發展整體仍顯滯后,特別是農村配電網存在結構薄弱、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低、供電質量差、裝備水平還較落后等問題。在一線城市配電網已在追求“6個9”可靠性的時侯,2015年農村電網戶年均停電時間12.74小時,是城市用戶的3倍以上,一些偏遠地區甚至停電時間是以天為單位,電力發展的紅利并沒有平均惠及到全部用戶。
“十二五”期間天然氣管道建設取得長足進展,2016年底天然氣管道干、支線6.6萬公里,配氣網管網約50萬公里。但與國土面積相仿的美國相比仍相差巨大(美國輸、配氣管道長度分別是中國的7.7倍和5.4倍),尤其是長輸管道連接線和地方配氣管網建設相對滯后,城市外天然氣利用水平不高,縣城、村鎮燃氣普及率分別為76%、52%,用氣人口比例有待提高。
系統調峰能力嚴重不足
電力方面,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一直進行優化調整,用電負荷“峰谷差”逐步拉大,加之近年風電、光伏等波動性裝機大規模并網,對系統調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受電源結構的制約,我國電力系統調峰能力略顯不足,“十三五”期間,全國電力系統需提升調峰能力約4400萬千瓦,調峰能力提升需求重點在“三北”地區,其中東北需提升約1000萬千瓦,華北需提升約1300萬千瓦,西北需提升約2100萬千瓦。
天然氣方面,受冬季采暖及煤改氣的影響,我國冬季天然氣消費量激增,供氣緊張,而夏季市場供應則表現為總體過剩,季節性峰谷差越來越突出。目前我國有效儲氣庫容約60億立方米,僅占全年消費量的3%,而預計2020年北京的季節性調峰需求就將達到50億立方米,很明顯現有的天然氣調峰容量遠不能滿足需求。所以每到冬天用氣高峰,天然氣供應都成為牽動各方神經的大考,造成天然氣消費和運輸等一系列問題,部分用戶被迫停供,阻礙了天然氣健康發展。
短板怎么補?
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量世界第一的大國,我國能源體系建設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上述短板的存在,始終讓人感覺略有美中不足。《規劃》已經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關鍵點,那么“十三五”期間這些短板又應該怎么補呢?
東、西并進齊頭發展
一改以往大規模生產加外送的能源供給模式,此次《規劃》提出“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合理控制大型能源基地開發規模和建設時序,創新開發利用模式,提高就地消納比例,根據目標市場落實情況推進外送通道建設。能源消費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降低對外來能源調入的依賴。”按此思路,西部資源富集地區需把握好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節奏,循序漸進地增加電力外送規模,完成煤炭產業現代化升級改造,優先將存量資源用足用好,而后視市場走勢適時開發增量資源;中東部地區應充分挖掘自身能源資源潛力,主動因地制宜發展天然氣、風電、光伏、儲能等分布式多能互補能源系統,合理控制煤炭開發規模,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費目標,提高能源自給率和清潔化開發利用水平。
投資重點“從大轉小”
加大配電網建設力度。配電網是輸電網向用戶側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整個電力系統面向用戶的“門戶”。但由于多年來電力投資側重點不在配電網,致使當前這個“門戶”相對于成績斐然的輸電網而言,顯得有點黯淡無光。
對于配電網發展滯后的問題,《規劃》提出“加大投資力度,全面實施城鄉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打造現代配電網”和“鼓勵具備條件地區開展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的微電網示范應用。”前者反映了國家能源主管部門自“十二五”末以來,對配電網建設一貫的支持態度,后者體現了“十三五”期間電網建設的新思路,即從建設大容量、長距離的跨區輸電網轉變為能源就地轉化、就地利用的微電網模式。實現電力就地供需平衡,大幅度減少燃料運輸、電力輸送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系統整體經濟性。
加大天然氣配網建設力度。《規劃》提出推進和優化支線等區域管道建設,工作重點在于增大區內配氣管網建設投資力度,完善相關支線、聯絡線建設,保證全國主干管網至“最后一公里”的輸氣暢通。同時鼓勵能源主管部門在項目立項、核準、用地、拆遷、建設、債券融資等方面給予管道建設方支持和優惠政策,創造市場盈利空間,刺激投資的積極性。
規模做大不如更靈活
經驗表明,不靈活的能源系統無法發揮100%的預期能力,因此提升系統調節能力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務之一。
提升電力系統的調峰能力有多項措施,總體看可歸類為電源側、電網側及負荷側三類。《規劃》對此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了這樣的描述,“加快優質調峰電源建設,積極發展儲能,變革調度運行模式,加快突破電網平衡和自適應等運行控制技術。”很明顯《規劃》考慮了近期實施電網側、負荷側調峰措施的實施難度和不確定性,“十三五”期間更偏向于相對切實可控的電源側措施。
可采用的電源調節能力提升措施主要為煤電靈活性改造、新建抽水蓄能電站、新建調峰氣電、新建儲能電站等,其中煤電靈活性改造與其他措施相比,是現階段最為經濟有效的調峰手段,也是“十三五”首要推進的電源調節能力提升工程。同時加快規劃抽水蓄能電站的前期工作進度,早日完成6000萬千瓦的開工目標,力爭在“十四五”發揮應有的效益。從長遠角度來看,探索天然氣改革機制,降低用氣價格,積極研究高能源密度的儲能技術,降低儲能設備單位造價成本,會涌現出大量優質的調峰電站,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將大幅度改善。
天然氣“十三五”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完善調峰設施建設。
一是繼續加強儲氣庫建設,結合中國的地質條件,在能夠利用枯竭油氣藏、含水層和鹽穴的地區,尤其是在中國的華北、東北、華中、西南地區,可以建設成本較低的地下儲氣庫,2020年地下儲氣庫工作容量達到149億方,將地下儲氣容量擴至消費量5%左右;
二是在需要進行日調峰的地方,建設城市管網儲氣庫、規模較小的儲氣罐;
三是將2020年1億噸的LNG接受能力,預留部分工作容量進行儲氣調峰等措施可作為天然氣調峰的補充手段。
補短板的投資機會
短板效應制約著能源行業發揮最大效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每一塊短板都蘊藏著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找到了短板,就找到了發展的突破點;補齊了短板,能源行業就登上了新的發展高度。結合投資的可行性,一起來看看“十三五”由補短板帶來的投資機會有哪些?
《規劃》提出要優化發展布局,能源開發重點將從“三北”地區轉向中東部地區,發展模式也將由大規模集中開發轉變為優先分散式、清潔式開發。這種思路的轉變已經清晰地體現在規劃量化目標上:“十三五”新增風電裝機中東部要占58%,新增太陽能裝機中東部地區要占56%,并且中東部分布式風電和光伏補貼價格維持現有水平。可以說,“十三五”期間中東部分布式能源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投資者定有一番作為。
《規劃》鼓勵實施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配合《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等文件,“十三五”期間配電網投資計劃將不低于1.7萬億元,而《有序放開增量配電網業務管理辦法》更是向社會資本打開了千億市場的大門,因此“十三五”配電網相關配套產業將迎來投資機遇期。
《規劃》明確了加強配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天然氣市場化運營機制。我國很多城市配套輸氣基礎設施較差,配氣管網建設比較滯后,特別是長江經濟帶和華南地區,地市配氣管網建設力度不夠,天然氣支線和配送到用戶的供氣網絡缺失,“十三五”期間投資機會潛力無限。
煤電靈活性改造、抽水蓄能電站、調峰儲氣設施等投資主體以國有資本為主,社會資本進入的門檻很高,但是其配套設備制造等產業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值得持續保持關注。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規劃》清晰地指出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是影響能源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也給出了“最大化木桶容量”的解決方案。面對能源消費增速放緩,“十三五”正是轉變發展理念、實施解決方案的最佳時機,若能就此打好基礎,中國能源終將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