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關于儲能方面的分析文章,發現大多認為是政策的支持帶動了這個產業的發展,但也同時指出,中國政府在儲能產業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還需要加強,唯有此,我國儲能產業才能真正快速發展,與發達國家比肩。
不可否認,中國政府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政策支持,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不僅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帶動了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浪潮。
但是,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全國上下,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各位人士,都在擔心一個問題: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出后,這個產業還能不能健康發展?
政策制定者在擔心,如何保證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大起大落,重蹈光伏產業的教訓;
整車企業在擔憂,無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壓力如何轉移或消化?
動力電池企業在擔憂,下游客戶要求降價,而上游原材料卻時常緊缺價格上漲,電池這塊成本如何下降?毛利率下滑不可避免。
當然,更多的還在擔憂這個產業能不能繼續走下去?
然而,很多人也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初具規模,后續會有更多政策去扶持,直到其完全市場化,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樂觀的預計可能要在2025年之后。
所以,回到本源,這個產業完全市場化,仍需要技術的進步、成本的下降。
這兩個因素是決定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化發展的關鍵。而電動汽車其他的優勢,在目前來看只是錦上添花,還談不上革命性的顛覆。
電動汽車,技術核心仍然在動力電池這塊。與傳統燃油車競爭,更需要動力電池去發力,從技術和成本上發力。
技術方面:如何把續航里程提升到500公里以上?如何做到極速充電?如何保證高度安全?如何保證電池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0年或者更久?這些都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不得不邁過去的坎。
不要說三四百公里就夠了,也不要說用個五六年就可以了。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要的不是能滿足特定需求,上述的很多參數,都應該是合理值。
成本方面,現在三元鋰電池系統成本在1.1-1.3元/Wh,磷酸鐵鋰在1元/Wh以下。但是有機構測算,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成本要降至0.7元/Wh,與燃油車相比才有競爭力。所以,就目前來看,在降成本上,仍有很大的壓力。
可以說,等到成本下降到有競爭力的水平,等到技術可以媲美燃油車,電動汽車其他的優勢也才有價值。
成本下降之后,電池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將具有競爭力,而市場也會得以開拓。屆時,電化學儲能產業的大門就不敲自開了。
政策要扶持,但是我們要想得更遠一點,在政策扶持之后,這個產業能不能獨立行走?這個產業要想獨立行走,關鍵問題都在哪里?
筆者覺得,這些問題才是政策扶持的重點和關鍵所在,避免政策的大水漫灌,而真正切中要點去支持,這個產業的發展可能會更快一些。
此外,政策的制定也應在市場準入、定價機制等方面也逐步放寬,營造更利于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
事實上,反觀歐美等發達國家儲能產業發展得很好,基本已經市場化。說明了什么?事實情況也是,盡管它們的單位Wh儲能電價可能要比國內貴,但是他們整體消費能力要比國內高。綜合比較下來,儲能還是有很大的成本優勢,所以才得以發展較快。
國內來看,就現階段電價、國內消費能力這塊,儲能仍不占有成本優勢。也就是說,電池成本下降乃是必要條件。
筆者也相信,當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得以大規模發展的時候,動力電池企業的這種成本競爭力和技術實力,足可以攬下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儲能市場。
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同理,當完全市場化之后,電動汽車有著更強的成本競爭力和技術實力后,這些動力電池企業也足可以攬下全球大部分主流車企的訂單。這一點,就現在來看,已逐漸在實現了。
不可否認,中國政府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政策支持,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不僅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帶動了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浪潮。
但是,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全國上下,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各位人士,都在擔心一個問題: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出后,這個產業還能不能健康發展?
政策制定者在擔心,如何保證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大起大落,重蹈光伏產業的教訓;
整車企業在擔憂,無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壓力如何轉移或消化?
動力電池企業在擔憂,下游客戶要求降價,而上游原材料卻時常緊缺價格上漲,電池這塊成本如何下降?毛利率下滑不可避免。
當然,更多的還在擔憂這個產業能不能繼續走下去?
然而,很多人也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初具規模,后續會有更多政策去扶持,直到其完全市場化,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樂觀的預計可能要在2025年之后。
所以,回到本源,這個產業完全市場化,仍需要技術的進步、成本的下降。
這兩個因素是決定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化發展的關鍵。而電動汽車其他的優勢,在目前來看只是錦上添花,還談不上革命性的顛覆。
電動汽車,技術核心仍然在動力電池這塊。與傳統燃油車競爭,更需要動力電池去發力,從技術和成本上發力。
技術方面:如何把續航里程提升到500公里以上?如何做到極速充電?如何保證高度安全?如何保證電池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0年或者更久?這些都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不得不邁過去的坎。
不要說三四百公里就夠了,也不要說用個五六年就可以了。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要的不是能滿足特定需求,上述的很多參數,都應該是合理值。
成本方面,現在三元鋰電池系統成本在1.1-1.3元/Wh,磷酸鐵鋰在1元/Wh以下。但是有機構測算,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成本要降至0.7元/Wh,與燃油車相比才有競爭力。所以,就目前來看,在降成本上,仍有很大的壓力。
可以說,等到成本下降到有競爭力的水平,等到技術可以媲美燃油車,電動汽車其他的優勢也才有價值。
成本下降之后,電池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將具有競爭力,而市場也會得以開拓。屆時,電化學儲能產業的大門就不敲自開了。
政策要扶持,但是我們要想得更遠一點,在政策扶持之后,這個產業能不能獨立行走?這個產業要想獨立行走,關鍵問題都在哪里?
筆者覺得,這些問題才是政策扶持的重點和關鍵所在,避免政策的大水漫灌,而真正切中要點去支持,這個產業的發展可能會更快一些。
此外,政策的制定也應在市場準入、定價機制等方面也逐步放寬,營造更利于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
事實上,反觀歐美等發達國家儲能產業發展得很好,基本已經市場化。說明了什么?事實情況也是,盡管它們的單位Wh儲能電價可能要比國內貴,但是他們整體消費能力要比國內高。綜合比較下來,儲能還是有很大的成本優勢,所以才得以發展較快。
國內來看,就現階段電價、國內消費能力這塊,儲能仍不占有成本優勢。也就是說,電池成本下降乃是必要條件。
筆者也相信,當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得以大規模發展的時候,動力電池企業的這種成本競爭力和技術實力,足可以攬下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儲能市場。
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同理,當完全市場化之后,電動汽車有著更強的成本競爭力和技術實力后,這些動力電池企業也足可以攬下全球大部分主流車企的訂單。這一點,就現在來看,已逐漸在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