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唐代詩人李嶠的詩形象表達出風的巨大威力。
人類從未停止過向風要能源的腳步。從古時的風車抽水、磨面,到二十世紀初期小型風力發電機的出現,再到如今蓬勃發展的風電產業。每個階段,風能都在變革和機遇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當下,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改變了各行業的發展格局與演進可能,風能行業亦然。
“如何綜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實現風能行業的新躍遷是當前行業最重要的趨勢。國網新能源云的出現,推倒了‘數據煙囪’,打造新能源生態圈,將加速風電行業數字化轉型。”日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接受中電傳媒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字化催生風電產業新變革
記者:當前風電行業數字化轉型總體狀況如何?
秦海巖:目前,新一代信息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風電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智能化、互聯化已經成為風電產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選址環節,基于高精度風電場功率預測微觀選址技術、大數據中的尺度建模技術和衛星遙感的物理建模技術,智慧選址模式正在逐步取代費時、低效的傳統方式。在運行中,借助現有技術,通過感知并預測所處環境變化,系統能夠自動采取不同控制策略,做到降載增壽,提高發電效率。在運維環節,通過在風電場安裝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系統,并結合資產完整性管理理念,故障維修已經從事后轉向事前,逐步走向預防性維護,并在運維方案定制和成本優化方面開始發揮作用。
然而,這些成果主要是在單個層級或局部范圍內,比如場站級、場群級,且仍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集合上下游企業的數字化風電生態圈。行業的期待是通過數字化的智能控制與調度,實現整場或區域全局尋優,目前離這個目標還有差距。運維的區域調度與資源協同目標也遠沒有實現。對于風電產業而言,完成數字化轉型仍有較長的路要走,與民用的大數據應用不同,工業數字化的很多問題不是由技術自身造成的,而是涉及產業協作規則與機制,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
記者:風電行業數字化轉型面臨哪些難點?
秦海巖:推動數字化轉型,數據的獲取是基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座風電場往往會采用不同廠家和型號的設備,出于多方面考慮,廠家不會將其掌握的數據移交或公開,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字化進程。同時,工業協議不一致的問題也需要解決。
其次,風電數字化是用數字化手段對風電產業進行迭代升級,真正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當前,雖然風電行業在數字化技術應用研究上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研發更加高效便捷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上,比如通過多元化的信息維度集合,構建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感知層等,仍需要繼續努力。
此外,還需要推動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統一評價標準的建立,保障數字化轉型穩定有序的開展。
國網新能源云打破“數據煙囪”
記者:在風電開發、運維、裝備制造各個領域,彼此間存在“數據煙囪”,不利于行業發展。對此,您有怎樣的建議?
秦海巖:“數據煙囪”的存在,阻礙了風電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必須予以消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的認識不足,普遍存在信息資源獨有專享的權屬觀念,缺乏內在動力和外部約束機制,造成信息資源部門化、利益化;另一方面則是信息共享平臺和標準體系建設滯后,對數據格式、質量標準、數據可讀性等未做出明確要求。
對此,企業應當需要提高認識,深入理解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對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加快信息共享平臺與標準體系建設,推動不同部門間、企業間的數據資源,在統一的數據采集與交換規范標準下,實現互通互用;圍繞數據資源共享,探索更合理的合作模式,使相關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希望國家從方向上確定基調和行動計劃,這有利于提高各企業,尤其是各大發電集團在數據共享方面的積極性。
記者:國網新能源云對行業數字化轉型有哪些積極作用?
秦海巖:國網新能源云是國家電網公司立足于加快推動我國能源轉型進程,依托“大云物移智鏈邊”與工業互聯網技術,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全產業鏈業務深度融合形成的新能源數字經濟平臺,搭建起了“橫向協同、縱向貫通”和“全環節、全貫通、全覆蓋、全生態、全場景”的新能源開放服務體系。
新能源云的15個子平臺聚焦各方關切,著力化解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比如,通過資源分布平臺,可動態監測全國范圍內的風能、太陽能等資源信息,從而為新能源電站規劃、選址、建設及運營管理提供數據分析建議。
在規劃計劃平臺,電源用戶通過手機APP就能填報電源項目規劃計劃,甚至是電源建設的動態信息,電網企業能夠提前掌握新能源發電企業的規劃構想,超前研究電網建設,能源主管部門可以掌握電源規劃建設狀態,及時出臺配套措施,促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
在接網申請方面,通過電腦或手機即可在線辦理,并在線查詢辦理進度,有效提高業務辦理效率。針對補貼申報,平臺提供補貼項目清單在線申報、審核、公示、公布全流程一站式公開透明服務,加快了項目補貼確權。此外,消納能力計算平臺可動態評估各區域新能源消納狀況,定量測算各類消納影響因素的貢獻度,實時預測棄電量、棄電率、可接納新增裝機裕量等指標,引導投資開發企業合理布局。
新能源云打通了資源、規劃、建設、運行、維護交易、結算等新能源全產業鏈各個環節,有助于打破內外部數據壁壘,推倒“數據煙囪”,優化和完善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企業管理體系和流程,打造新能源的生態圈,將為加速新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持續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提供關鍵支撐,對于國家電網公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以及落實我國“30·60”目標,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加速釋放數字化轉型價值
記者:您對“十四五”時期的風電行業數字化轉型有著怎樣的期許和意見建議?
秦海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作為實現我國“30·60”目標的主力軍,風電產業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速度勢必會顯著加快,更需要借助包括數字化技術在內的各種手段,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結合當前的情況來看,智能化、互聯化將是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兩大主線,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會加速釋放。
比如,通過提升智能化,風電機組能夠通過感知并預測將要吹到風輪的風速變化,提前偏航、變槳,降低機組載荷,提高發電效率和可靠性。而能源物聯網的發展,有望打通整個能源生產—消費鏈,通過對設備產生的大數據進行分析,有效提升各個環節的運行效率,并帶動能源領域的金融、服務等環節創新,催生更多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加快風電產業數字化轉型,離不開政策層面的支持。希望各級政府出臺支持性政策措施,推動數字化技術應用層面的科研創新工作,加快解決算法優化等關鍵問題,加強技術應用標準體系和價值評價體系建設。對于新能源裝備智能制造、新能源工業互聯網平臺、新能源數字信息消費服務等方面,也希望能出臺產業激勵政策。
人類從未停止過向風要能源的腳步。從古時的風車抽水、磨面,到二十世紀初期小型風力發電機的出現,再到如今蓬勃發展的風電產業。每個階段,風能都在變革和機遇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當下,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改變了各行業的發展格局與演進可能,風能行業亦然。
“如何綜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實現風能行業的新躍遷是當前行業最重要的趨勢。國網新能源云的出現,推倒了‘數據煙囪’,打造新能源生態圈,將加速風電行業數字化轉型。”日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接受中電傳媒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字化催生風電產業新變革
記者:當前風電行業數字化轉型總體狀況如何?
秦海巖:目前,新一代信息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風電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智能化、互聯化已經成為風電產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選址環節,基于高精度風電場功率預測微觀選址技術、大數據中的尺度建模技術和衛星遙感的物理建模技術,智慧選址模式正在逐步取代費時、低效的傳統方式。在運行中,借助現有技術,通過感知并預測所處環境變化,系統能夠自動采取不同控制策略,做到降載增壽,提高發電效率。在運維環節,通過在風電場安裝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系統,并結合資產完整性管理理念,故障維修已經從事后轉向事前,逐步走向預防性維護,并在運維方案定制和成本優化方面開始發揮作用。
然而,這些成果主要是在單個層級或局部范圍內,比如場站級、場群級,且仍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集合上下游企業的數字化風電生態圈。行業的期待是通過數字化的智能控制與調度,實現整場或區域全局尋優,目前離這個目標還有差距。運維的區域調度與資源協同目標也遠沒有實現。對于風電產業而言,完成數字化轉型仍有較長的路要走,與民用的大數據應用不同,工業數字化的很多問題不是由技術自身造成的,而是涉及產業協作規則與機制,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
記者:風電行業數字化轉型面臨哪些難點?
秦海巖:推動數字化轉型,數據的獲取是基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座風電場往往會采用不同廠家和型號的設備,出于多方面考慮,廠家不會將其掌握的數據移交或公開,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字化進程。同時,工業協議不一致的問題也需要解決。
其次,風電數字化是用數字化手段對風電產業進行迭代升級,真正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當前,雖然風電行業在數字化技術應用研究上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研發更加高效便捷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上,比如通過多元化的信息維度集合,構建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感知層等,仍需要繼續努力。
此外,還需要推動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統一評價標準的建立,保障數字化轉型穩定有序的開展。
國網新能源云打破“數據煙囪”
記者:在風電開發、運維、裝備制造各個領域,彼此間存在“數據煙囪”,不利于行業發展。對此,您有怎樣的建議?
秦海巖:“數據煙囪”的存在,阻礙了風電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必須予以消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的認識不足,普遍存在信息資源獨有專享的權屬觀念,缺乏內在動力和外部約束機制,造成信息資源部門化、利益化;另一方面則是信息共享平臺和標準體系建設滯后,對數據格式、質量標準、數據可讀性等未做出明確要求。
對此,企業應當需要提高認識,深入理解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對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加快信息共享平臺與標準體系建設,推動不同部門間、企業間的數據資源,在統一的數據采集與交換規范標準下,實現互通互用;圍繞數據資源共享,探索更合理的合作模式,使相關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希望國家從方向上確定基調和行動計劃,這有利于提高各企業,尤其是各大發電集團在數據共享方面的積極性。
記者:國網新能源云對行業數字化轉型有哪些積極作用?
秦海巖:國網新能源云是國家電網公司立足于加快推動我國能源轉型進程,依托“大云物移智鏈邊”與工業互聯網技術,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全產業鏈業務深度融合形成的新能源數字經濟平臺,搭建起了“橫向協同、縱向貫通”和“全環節、全貫通、全覆蓋、全生態、全場景”的新能源開放服務體系。
新能源云的15個子平臺聚焦各方關切,著力化解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比如,通過資源分布平臺,可動態監測全國范圍內的風能、太陽能等資源信息,從而為新能源電站規劃、選址、建設及運營管理提供數據分析建議。
在規劃計劃平臺,電源用戶通過手機APP就能填報電源項目規劃計劃,甚至是電源建設的動態信息,電網企業能夠提前掌握新能源發電企業的規劃構想,超前研究電網建設,能源主管部門可以掌握電源規劃建設狀態,及時出臺配套措施,促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
在接網申請方面,通過電腦或手機即可在線辦理,并在線查詢辦理進度,有效提高業務辦理效率。針對補貼申報,平臺提供補貼項目清單在線申報、審核、公示、公布全流程一站式公開透明服務,加快了項目補貼確權。此外,消納能力計算平臺可動態評估各區域新能源消納狀況,定量測算各類消納影響因素的貢獻度,實時預測棄電量、棄電率、可接納新增裝機裕量等指標,引導投資開發企業合理布局。
新能源云打通了資源、規劃、建設、運行、維護交易、結算等新能源全產業鏈各個環節,有助于打破內外部數據壁壘,推倒“數據煙囪”,優化和完善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企業管理體系和流程,打造新能源的生態圈,將為加速新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持續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提供關鍵支撐,對于國家電網公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以及落實我國“30·60”目標,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加速釋放數字化轉型價值
記者:您對“十四五”時期的風電行業數字化轉型有著怎樣的期許和意見建議?
秦海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作為實現我國“30·60”目標的主力軍,風電產業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速度勢必會顯著加快,更需要借助包括數字化技術在內的各種手段,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結合當前的情況來看,智能化、互聯化將是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兩大主線,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會加速釋放。
比如,通過提升智能化,風電機組能夠通過感知并預測將要吹到風輪的風速變化,提前偏航、變槳,降低機組載荷,提高發電效率和可靠性。而能源物聯網的發展,有望打通整個能源生產—消費鏈,通過對設備產生的大數據進行分析,有效提升各個環節的運行效率,并帶動能源領域的金融、服務等環節創新,催生更多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加快風電產業數字化轉型,離不開政策層面的支持。希望各級政府出臺支持性政策措施,推動數字化技術應用層面的科研創新工作,加快解決算法優化等關鍵問題,加強技術應用標準體系和價值評價體系建設。對于新能源裝備智能制造、新能源工業互聯網平臺、新能源數字信息消費服務等方面,也希望能出臺產業激勵政策。